191 我会在乎?_明初:开局救了个公主
幸福小说网 > 明初:开局救了个公主 > 191 我会在乎?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191 我会在乎?

  朱标听了,也是一笑。

  上一次的时候,这个妹夫就提了鱼松可以作为军粮,朝廷采购,但是父皇并没有理他。

  如今,借着这个机会,一凡又提出了这個说法,父皇心情不错,让他得偿所愿了!

  心中这么想了一下,朱标便又对朱元璋说道:“父皇,一凡在信中还提及,说广东其他地方的水泥作坊迟迟未开,南方多雨,他们看着香山县的情况,都有点等不及。因此,他建议,干脆就不用开了。反正他们要是再开水泥作坊,成本肯定也比香山县的水泥厂要贵不少。这种民生物资,要和食盐一样,越便宜对朝廷越是有利。父皇怎么看?”

  他之前从香山县回来之后,就找朱元璋问过水泥的事情,确实是很多地方没有轮到。熟练的水泥工匠太少,各地都在排队。虽然是中书省处理此事,但是朱元璋也是知道的。

  此时,朱元璋听了,有点好笑地说道:“这个小子,一会一套的,还能被他强词夺理,说得好像都有道理一样。你觉得呢?”

  朱标听了,明白他父皇的意思,是指在以前的时候,张一凡把香山县改进后的盐田法上报于朝廷,说是适合全国推广,让大明所有地方的食盐价格能降到最低水平,从而造福百姓,也一样能为朝廷创造最大的食盐税收,从而避免食盐方面的利润被私盐以及那些盐商瓜分。

  如果从这个道理来说,那这个水泥岂不是一样?

  但是,张一凡在这个来信中却没有这么做,反而做了个相反的建议,并且还振振有词。

  朱标有和张一凡当面聊过,相对朱元璋来说,确实更为了解张一凡的意图,便给朱元璋解释道:“父皇,一凡是这么想的。他觉得食盐这方面,其实没有太多的改进,粗盐和精盐两种,已经到头了。或许将来可能还有其他更好的改进,但是至少短期内是看不出来的。但是,水泥就不一样了!”

  “他说目前的水泥只是最初级的水泥而已,是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去改进水泥,比如是否有更坚固的水泥,是否能更快凝固的水泥,将来修路铺桥造房子等等,将会有更多的情况可能需要专门的水泥种类。因此,如果这个时候,水泥和食盐这样吃大锅饭的话,就没人愿意去改进这个水泥,水泥就会一直这样。”

  “如果说,由各地的水泥作坊进行竞争,谁的水泥更好,赚得会更多,那水泥作坊就会有动力主动去改进水泥。反正对朝廷来说,都是官办的作坊,回头上交利润都是一样的。”

  朱元璋听到这里,便问道:“所以说,他设立了什么研究部,其实就是用来改进水泥的,对不对?”

  “是的,父皇!”朱标听了,立刻便点头确认道。

  虽然改组作坊成为厂,并且细分各部门的事情,是在他离开香山县之后的事情,可都过去了几个月,香山县那边的情况已经有传过来了。因此,他们都知道。

  此时,朱标还补充说道:“这也和一凡提出的那个专利概念有关,能激励有关人等不断改进!”

  朱元璋听了,并没有马上说话,而是想了一会才说道:“香山县特事特办,倒是随便他折腾,不过如今他都想折腾香山县外面了,三年之期未到,先不用改变,不要和一凡回复什么。”

  说到这里,他顿了顿之后又指示道:“回头你去一趟中书省,让那边派遣水泥工匠的时候,先按照行省轮流来,然后再到水泥要求多的府,一个个来。至于广东那边,先不安排。”

  朱标一听,便笑了。虽然父皇说先不改变什么,但是很明显,他这是接受了妹夫的建议,先行为妹夫的建议做铺垫了。等三年之期一到,再宣布妹夫的主意,便能顺理成章,让各地开始竞争。

  这么想着,他很是高兴,便对朱元璋说道:“有父皇的支持,一凡在香山县大展手脚,如今我去看就已经了不得了,不知道三年之期到了之后,会变成什么样,真得让儿臣非常期待!”

  说到这里,他又感慨道:“香山县明年的收入能达到两百万贯,并且一凡说还会只多不少。这其中,大部分钱都是来自他那些官办作坊,田赋与之相比,都只占了小头而已!这做买卖,还真是赚钱啊!”

  根据《大明会典》记载,1578年,也就是大明开国两百年之后的一年商税收入才十五万两白银而已。更不用说,在大明开国之初,商税其实压根没几个钱。

  巨大的差距对比,是个人都能震惊。因为,这只是一县之地而已!

  这也和朱元璋的小农思想有关,当他征税达到他认为满意的时候,就下旨定额,就是说以后也收这么多钱,永不加赋税,坑了他子孙后代。

  当然了,朱元璋自己认为,这么做是为了减轻百姓负担,是好事来的,却没有多想其他!

  不过这个位面,朱元璋已经被张一凡所影响,特别是几次对大明宝钞的论述,都让他有了发展的眼光。同时,他也明确看到,香山县就是因为县衙有钱,所以百姓的生活都有了质的飞跃。

  好不好,一看便知!

  因此,朱元璋在听到儿子的感慨之后,忽然想到了什么,便对朱标说道:“一凡在香山县那边也就一年多点时间了,三年之后,你觉得,谁能接替香山县县令一职?”

  对于三年之后,香山县到底该怎么处理,也是时候要考虑了。

  听到这话,朱标没有直接回答,而是反问道:“父皇,三年之后,香山县还是要归广州府管辖,亦或是维持如今这样,由朝廷直接管辖?”

  听到这话,朱元璋有些犹豫,想了下,最终还是摇摇头道:“暂时还没想好!”

  朱标听了,便建议道:“那要不问问一凡自己有什么想法?”

  “这个可以。”朱元璋听了,点点头说道,“不过有些事情也要早做准备,接替香山县县令的人选,必须要好好考虑!”

  或许是再次听他说起这个,朱标脑海中忽然闪过一个人名,便对朱元璋说道:“父皇,这次那个方孝儒跟了儿臣一起过去,儿臣见他似乎收获良多,对香山县的一切,也都是佩服。如果别无人选的话,或许他可以?”

  事实上,朱元璋之所以会让方孝儒跟去,其实原本就有这个打算的。

  这个方孝儒,还有那个梅殷,都是他看好的人才。只不过就现阶段来说,梅殷还太嫩,不知道变通,还需要时间成长。相对而言,方孝儒更合适一点。

  此时,他听自己儿子也提名了方孝儒,便点点头说道:“如此,那年后合适的时间就派他去香山县,不给具体安排,只是让他听从一凡安排,想必一凡能知道这是什么意思?”

  本来的话,香山县没有县丞和主薄,完全可以二选一丢个官职过去。

  但是,三年之期未到,朱元璋怕别人会有别的想法,他不想改变香山县的现状,便决定还是不任命官职的这种形式。

  朱标听了,也是赞同。

  本来他以为,事情该是说完了,结果没想到,朱元璋忽然对他说道:“一凡在香山县又设立了一个什么香山县通俗文学起点社,招募为张士诚效忠过的人在那写书。通俗通俗,他这是在自己推进教化之事吧?”

  这个事情,朱标并不知道,很显然,该是锦衣卫那边给皇帝禀告的。

  此时,朱标一听他这话,顿时吃了一惊,连忙帮张一凡解释道:“父皇,一凡怕是不知道那些文人为张士诚效忠过,他或者只是因为镜静喜欢看故事,所以就招募了人手帮着写故事!”

  朱元璋听了,却是脸上露出了笑容,这个儿子,真得是紧张张一凡。

  随后,他便正色道:“张士诚而已,我会在乎?我以前只是在意有些人给张士诚效命,却不给我效命,给脸不要脸,自然就要让他们知道,他们算什么东西?”

  张士诚,他的手下败将而已,如今他更是一统天下了,怎么可能还会斤斤计较,因为那些人为张士诚效忠过就不满?

  真要这样的话,他手下开国大将中,就有好些个以前都是和他做对的。

  此时,他给他儿子说道:“我提及此事的目的,是一凡既然有心在搞这方面的事情,那估计是还有什么点子的?我打算年后,在《洪武正韵》定下之后,就派一些学识渊博的过去,一则让他们见证下香山县的成就,为三年之后,有些事情可以在全天下铺开造势,二则也算是文人汇聚,让他们搞搞那什么拼音和汉字简化,拿出一个让我能满意的结果出来!”

  前段时间的时候,朱元璋已经下旨,让宋濂、乐韶凤牵头,再次修订《洪武正韵》。他对现阶段的版本,一如历史上,并不满意。

  朱标听到他爹这些话,原来不是对张一凡有意见,便放心了。

  对于香山县武备堂的旨意,也在年前下发。

  永嘉侯朱亮祖前往陕西,筹备设立陕西那边的武备堂;五十名香山县武备堂军士中,朱亮祖带走了十人,燕王朱棣那边要走了十人,另有二十人,随同五门轰夷大炮,被派往魏国公徐达麾下效命,剩下的十人授予小旗,返回香山县武备堂,并着令广东抽调军中精锐,进入香山县武备堂进修。

  香山县武备堂设祭酒,由驸马都尉张一凡担任。

  京师的武备堂,暂时没有动静。

  洪武十年,基本上就这么过去了。

  在这过去的洪武十年中,张一凡扇动起来的蝴蝶翅膀,对历史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了。

  特别是他在香山县所做的一切,更是原本历史上所没有的,引发了太子朱标的出巡。

  一代名将邓愈,也没有在这一年陨落,并且还担任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中宰相一职。

  原本历史上正在意气风发的胡惟庸,不再大权独揽,不但被分权,且连一些事情的决断权都被剥夺。大明朝内阁模式的雏形,已经开始出现。

  对大明兵事影响至关重要的军校制度,也就是武备堂模式,也开始在大明朝进一步展现出了影响力。

  这洪武十年,对于张一凡本人来说,他最大的收获,其实不是别的,而是认识了历史名人罗贯中,并且关了他小黑屋让他写文。

  这倒也不是说,罗贯中在这个时代的名气最大。

  实在是,对于大明开国之初的名人,特别是开国的那些文武名人,张一凡早已见得麻木了。

  但是,文学史上,特别是通俗,还是那种“欲知后事如何,且听下回分解”的开山鼻祖罗贯中,却是就这么一个。

  还有,《三国志通俗演义》这书,更是塑造了一个个经典角色,成为华夏家喻户晓的人物传奇。就凭这一点,其影响力就胜过了不知道多少帝王将相。

  物以稀为贵,人也一样,所以张一凡就很宝贝!

  至于什么香山县的改革之类,说实话,这些并不是张一凡的收获,而是付出。

  大年三十的时候,因为罗贯中也只是一个人而已,张一凡便邀请了他一起过年,抛开政事,就谈些奇趣妙谈,海阔天空地聊,倒也是畅快。就连朱镜静,都是喜欢这种聊天,顺带着,还能聊聊怎么写书。

  过了年之后,便是洪武十一年。

  先是武备堂的将士回到香山县,带来了有关武备堂的消息。

  这回香山县的武备堂将士,都有赏赐和升职,其他被挑走的,更是前途似锦,让香山县的青壮,一下就爆发了从军热情。哪怕县衙这边没有贴出征兵告示,都已经有很多人在打听了。

  只是很可惜的是,香山县千户所这边,就算征兵,也只是征召香山县户籍的,并且还不能是贱籍。

  这么一来,顺带着外乡人都更为羡慕香山县户籍了。张一凡便趁这个机会,放出了有关户籍的最新消息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xfxs8.com。幸福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xfxs8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